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院长吕丹:
鲍卫忠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更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却把最美好、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辖区人民,将一片赤诚和一腔热血洒在了他最深爱的佤山大地上。
鲍卫忠没有千里追赃的辉煌,也没有跨省抓捕“老赖”的惊心动魄,但他自创了“火塘边的矛盾化解法”“杯酒中的和谐说理法”,用最接地气的调解方法把法治的温暖送到群众身边。他用一份份笔录、一本本卷宗将经验沉淀,磨破了嘴皮和脚跟,用踏实抚平了群众的矛盾裂痕。别人夸他是一个有“人情味”的法官,而我认为,这是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鲍卫忠把每一个司法案件作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使山乡宁静有序、温馨和谐。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在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执行局书记员陈美红:
鲍卫忠是我的领导,也是我可亲可敬的老大哥。在鲍局长倒下的那一天,他的办公桌上,案卷依旧堆成了小山,打开的工作笔记本还没有写完。他电脑边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便签贴,记录的都是当事人的姓名、地址、电话、金额,还有一些只有他自己才能看懂的标记。这是鲍局长的独门密码,也是通往群众心里的一扇门。
鲍局长经常说:“干执行,就是人心换人心。只有处处为群众着想,群众才会向你敞开心扉。”工作中,他很少采取强制措施,首次去被执行人家里,只要距离不远,他都不开警车。“为什么不亮身份?”我曾不解地问。局长说:“农村百姓,都是乡里乡亲,看到警车会议论,对被执行人影响不好。”“可不拿出点厉害,人家根本不把你当回事啊。”局长却说:“我们办理的不仅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越难办的案子,就越要有耐心。”
多少年,鲍局长始终把做好稳定、团结工作视作生命。面对每一个小案子,他会不辞辛劳、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做工作,解开一个个横在群众心里的死结,弥合一道道邻里纷争产生的裂痕,架起一座座民族团结的连心桥,唯其如此,案子才算了结。
鲍局长不高大,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在平凡中铸就伟大,在朴实中孕育光华。在风雨执行路上,局长带领我们走着、累着、痛着、坚持着、欢笑着。我们将沿着他们的脚步慨然前行,我想,这是对局长最好的告慰。
鲍卫忠妻子周红:
我和鲍卫忠都是佤族,平日里,我习惯喊他的佤名“尼茸”。
我和尼茸相识在1996年,那一年,我18岁,他19岁。在一次农民运动会的文艺表演中,看见他跳错舞蹈动作的滑稽样子,我忍不住笑出了声。他一边跳舞,一边朝我瞪眼睛,我俩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2000年,我和尼茸结婚了,公公却突发疾病瘫痪在床。尼茸的工作非常繁忙,他经常加班、下乡、出差,工作家里两头要兼顾,分身乏术。我很心疼他,主动承担了所有家务。2012年,我们的双胞胎儿子出生了,这时尼茸已经到法院执行局工作了,他变得更忙了,经常加班到凌晨,下乡总是半夜才回来,出差一走就是一个星期,家里就更顾不上了。
这些年,尼茸缺席了太多家庭里的角色,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尽职的父亲和有担当的丈夫。公公瘫痪在床的10年里,他会细心给公公擦身子、按摩、洗脚,推老人出去晒太阳。在家时会帮我煮饭做菜,拖地洗衣,接送孩子上下学。节假日里,他还会把家在外地的同事约到家里,给他们做好吃的饭菜,一起喝茶、弹吉他,就像一家人一样温馨又热闹。
尼茸走后,我的天塌了,心也空了。我们曾无数次幻想着未来的生活,一起送孩子去上大学,存钱一起去旅游,退休后到山里养鸡,老了一起去跳广场舞……如今,这些普通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尼茸,我们以你为荣,你是我们一生的骄傲!永远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