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化活动
嘴边的饭
分享到:
作者:区鸿雁  发布时间:2020-09-17 13:48:30 打印 字号: | |


 一位远房亲戚为打工的儿子在外惹事,老家亲戚带着满满一竹篮土鸡蛋、一只陈年火腿找上门。给亲戚讲了相关法律规定,对亲戚带来礼物的处理,我当场笑着把决定和处置权交给儿子。儿子毫不犹豫把鸡蛋和火腿提起来,全部放进亲戚的车,真诚地说:“叔叔,婶婶,谢谢你们的心意,但是收下这些东西,说小点害我父亲违反纪律,说大点败坏了国家公职人员的形象,给他送东西就是害他,害我家。”

事后,深感欣慰的我故意对儿子说:“你说这些话,就不怕伤了亲戚的心。影响了我在老家寨邻和亲友中的评价?”儿子十分认真地说:“我们家的生活还过得去,就是过得清贫些,也不要贪图别人的东西。俗话说‘嘴边的饭菜吃不饱’,吃下去还可能会坏肚子。只有靠自己的合法收入,饭吃起来才香,钱花起来心才会安。”为儿子的懂事和成长感到高兴之余,爷爷和父亲的教诲好像就在昨天。

爷爷出生在民国初年,因家境贫寒父母去世早没有读过一天书,用他的话说就是“斗大的字识不得半升”。爷爷兄弟姊妹四人,在那个温饱都保证不了的战乱年代,作为长子的爷爷,两个姐姐出嫁后,十四五岁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靠租种别人的土地养活自己和年幼的弟弟。经常挂在他嘴上的一句话就是这句“嘴边的饭牙(齿)上的肉吃不饱”。“凭力气勤耕苦做才吃得开心。”就是到了70多岁的高龄,爷爷还在寒冷的冬天去耕地耙田,活得开心的他直到2006年90岁时无疾而终。

父亲成长的年代,在乡下读书识字的不多,吃了没有文化苦的爷爷坚持让父亲和叔叔上学读书。没有想到,父亲高小毕业(小学六年级)刚上初中就遇上文化大革命,当时的公社安排父亲配合粮食部门搞“助征”(帮助征收公粮和余粮)。因为吃得苦,父亲后来转正成为吃“国家粮”的工人。如同那个年代人们对文化、对知识的极度渴望,父亲利用一本字典和一把算盘,把所在粮店的业务打理得清清爽爽。

父亲爱较真,粮店周边的群众深有感受。那时无论是村集体还是后来土地承包到户群众自行交公余粮,粮店周边的群众都是早不见晚见,就连附件供销社代销店、学校这些端国家大碗的都说,那么大的粮仓那么多的粮食,有些质量差些也是允许的,但父亲就是不同意,非要对照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后来我到法院工作,终于理解了父亲的“一把尺子”。

父亲2002年意外去世后,所在单位组织去查账。面对父亲保存完整、记录准确的账册和清爽的收支明细,评价父亲不愧是个扎根农村一辈子的老先进,一个名实相符的共产党员。记得工作后我也问过父亲,一辈子在乡村小粮店,有没有后悔。父亲说,做人要知足,粮食部门的根就在农村,人人都想着去城市过清闲日子,国家的公余粮难道会从天上飞来。

父亲是个典型的半工半农,深知老乡的艰辛和不易,所以对身边生活困苦的人从不冷眼看待,就算帮不上乡亲,但绝不会看不起和挤压人家。土地承包到户后,每到秋收时节,村民都会人背马驼去交公粮余粮,一些有小心思者希望潮湿或质量不符合规定的粮食上交,总会带几个鸡蛋或些时鲜蔬菜送给在粮店负责的父亲,结果一样都是被他拒绝。虽然拒了“礼”,但是父亲都会帮助那些村民找地方把潮湿的粮食晒干,把质量不合格的利用风箱吹捡晾晒,总是倒贴不少功夫和力气。“就是些不值几个钱的蔬菜,您又帮他们做了这么多,咋不收下那几个鸡蛋呢?”问起他,他当时也说:“你爷爷经常说‘嘴边的饭吃不饱’,收了人家的东西,就被人家看扁了,以后咋做人。我有国家发的工资,收合格的粮食是我的本职,是分内事。帮助别人做点事,自己也快乐。”

身为普通的工薪族,我不可能给儿子多少财富,也不可能给他带去权贵,但是给了儿子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给了他一个健全健康的人格,给了他一个茁壮成长的环境,给了他善良和快乐。潜默移化,爷爷、父亲留下的“嘴边的饭吃不饱”的朴素观,在儿子的心中占了重要位置。

凡 “礼品”,都不可能是“免费的午餐”。大学毕业,从教六年的我经公开考试到政法部门工作后,父亲怕我为名利人情所惑,逢年过节总要提醒我一定要凭本事厚道做人,不要搞歪门邪道,一定要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切不可在贪一点、喝一点、拿一点、玩一点中丢盔卸甲。面对光怪陆离的形色诱惑,举手投足之间,时刻记住“嘴边的饭吃不饱”,不忘党的宗旨和公职人员的身份,不让“人情”“礼节”毁掉个人的清白,葬送家人的幸福。

嘴边的饭吃不饱,爷爷、父亲传递的,不仅是勤奋进取的做人原则,更是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是人生的大智慧和思想的大境界!虽然他们先后去世多年,但是每当在工作和生活中心浮气躁或偶遇些所谓“礼”时,脑海里总会浮现他们的告诫,以及一生本分的他们辛劳后笑意淡然的模样。

 

 
来源: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董杨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