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榜样的力量】“云南省政法工作先进个人”李德萍:群众口中“最接地气的女法官”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2-02-10 16:29:00 打印 字号: | |

为全面巩固深化全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效,大力弘扬英模精神,近日,省委政法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关于表彰云南省政法英模、政法工作先进个人的决定》。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人民法院黄瓜园中心人民法庭庭长李德萍荣获“云南省政法工作先进个人”。

李德萍践行“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初心和使命,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到研究室主任、立案庭庭长、人民法庭庭长……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5年,她成为了当地群众口中“最接地气的女法官”。

 

勇创新

“枫桥经验”在黄瓜园法庭落地开花

面对“案多人少”的压力,李德萍鼓励全庭干警挖掘自身潜力,积极探索多元解纷机制,强化诉源治理。在法庭所辖五乡镇综治办公室设立诉讼服务站,在司法所、派出所设立诉调对接工作站,在36个村委会276个村小组设立诉讼服务点、指导调解联系点,将每个自然村纳入诉讼服务“网格”内,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诉讼服务全覆盖机制,开展诉调对接、指导调解1130件,调解成功1124件,调解成功率达99.5%;完善“分调裁审”机制,建立案件分流“四道防火墙”,自2016年以来共承办各类民事案件1291件,适用“速裁”工作机制审结的案件占80%,审结率为98%,调撤率为75%,平均审理周期为28天,无发回重审、涉诉信访案件,缩短了办案周期,提升了案件质效;委托通晓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民调解员、陪审员、网格送达员作为特邀调解员参与调解案件,为多元化解决矛盾纠纷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发挥“小法庭 、大服务”的前沿阵地作用。

 

办实事

司法为民暖人心

李德萍任黄瓜园中心人民法庭庭长以来,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找准审判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民生的结合点和着力点,着力推进“一站式诉讼服务、一站式多元解纷”建设。采取“线上+线下”等方式,运用网上立案、智能庭审、远程开庭、在线调解等科技手段,努力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依托已设立的四个巡回审判点,每月定期到纠纷发生地当场立案、现场调解、开庭审理,实现案件即收、即审、即结,减少当事人诉累;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巡回办案,让群众在自家门口就能打官司,以实际行动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利用节假日游客众多的特点,深入景区旅游巡回审判点开展“旅游法庭进景区、诉讼服务促维权”活动,维护游客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积极参与当地脱贫攻坚、水电移民等中心工作,进村入户进行法制宣讲,充分利用“驻村法官工作室”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善调解

探索家事审判“元谋模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社会离不开家庭的和谐。李德萍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妇联等定期通报家事案件审判情况,将家事审判融入市域治理;率先在全州法院设立家事调解室,以“情”“和”为主基调,以责任担当、亲情维系、宽容理解等为内涵,营造温馨的家事审判环境;与社会组织协调配合,打造妇女维权合议庭、妇女维权调解室等工作平台,将大量的家事纠纷化解在诉讼前,实现了社会组织调解和法院诉讼调解的优势互补;对存在家庭暴力情形的案件,向被告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提升司法干预家庭暴力的力度,将事后惩罚施暴者转变为事先保护受害者,有效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严管理

打造过硬法庭队伍

李德萍注重法庭干警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旗帜鲜明地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各级决策部署在法庭得到落实;持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着力抓好黄瓜园中心法庭党支部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干警争做“四讲四有”的好法官、好干警;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严格遵守规定,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团结和睦的氛围,确保法庭干警零举报、零违纪,得到了州委、县委组织部门的充分肯定。

 

重文化

深耕厚植法治文化土壤

李德萍说:“在所有的职业中,能将法庭、法袍、法槌、法徽这些元素一体驾驭并驶向公正的,唯有法官。”近年来,她带领全庭干警通过巡回办案、送法下乡等,让群众近距离接触法律,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目标;深入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在案件调解、审理过程中,注重公序良俗原则的运用,实现“法理”与“情理”的有机融合,引导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使司法贴近民意、更接地气;用干警自编自演的《小庭大爱》《元谋法院人的一天》等文化作品,反映基层法庭干警的真实生活与工作,弘扬社会正能量,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打造高品质的法庭文化,以“法”特有的故事性、警示性,让群众潜移默化中对法产生敬畏和亲近之情。


 
责任编辑:杨曌